2021/7/5
谈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并不陌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和个人在成长发展道路上必备的态度,清华大学将这八个字定为校训。今人对华夏民族精神多有发掘和整理,说的虽多,用的虽众,但多半莫能胜之。今天,我们只有深刻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丰富内涵,才有可能更正确的把握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自强不息”,必须要具有忍耐、忧患、自悔三种意识。华夏名族历经风雨一路走来,既有艰苦优良的奋斗,也有忍辱负重的权益。没有前者,后者便是没有脊梁的苟且,没有后者,前者往往成为半途而废的失败者。忍是一种理性的手段,是一种智慧的展开。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旦缺失忍,自强之路就随时可能终止。忍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力量不足而采取的一种自觉理性行为。优良的管理者和企业以及个人,应具备审时度势,进退自如的策略,以退为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以退为进,张弛有度,方能成大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同样要具备忍耐、自律的意识,在别人刷手机玩游戏时,你选择多读点书,给自己充电,在别人频繁参与各种无意义的酒局时,吃坏了身体,浪费了时间,你选择继续投入到白天未完成好的工作中,多给自己积累,八小时内求生存,八小时外求发展。高质量的一个人独处,远胜于廉价的抱团取暖,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坚持往成功路上奋力奔跑的人,不随波逐流,知道时刻鞭策自己,补齐短板,妥善规划自已,自觉地积累力量,等待厚积薄发。种地农民知道,根深才能叶茂;建筑工人知道,楼房高低取决于基础;远途的旅人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往往越是艰难越是漫长的初始积聚,对以后整个成长过程往往是越有利。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个人在有为之前必要的力量积累。忍,是这段力量积累时期的核心精神。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此后的人生也不可能写出精彩的篇章。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忍,才有后来越国复兴雄霸一方。历史的作用不在炫耀而在借鉴,华夏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的今天,既借鉴前人而又超越前人。
其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忧患是一种生存状况,在发展的道路上,低头拉车,也要学会抬头看路,机会和风险共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是在自强不息道路上的有利支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身处高位者,事业即将成功者,必须具有的防范意识。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就会少犯错,甚至不犯错,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走的更稳更扎实,白天勤勉做事,晚间怵惕思省。
其三,常常自悔反思;自悔意识不仅存在于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同样存在于位高权重和平民百姓之身,存在于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倘若时时处处保持自悔意识,个人自强不息愿景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谈古论今,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小我们学习的政治、历史课本里,讲述古人如何好,就是在暗示今人的行为不当,谈古人如何不好,同样是在警示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不管身处顺境或是逆境,都要时常自觉的认识自己不足之处,知不足而后有进,知耻而后勇。
“厚德载物”,在这个传统民族精神里,有许多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这里的德主要体现在不争的境界和谦卑的精神;《道德经》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坚硬的东西,就像武侠小说里常说的“以柔克刚。”老子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上善若水,是*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学习积累,提高社会阅历和工作能力,已体现人身价值。但不管专业能力再强,工作经验再丰富,如果没有优良的道德品性,结果也不能承载所得。为人处世之道,事业拼搏之路,如保有高尚的道德品性,就如同拥有成功路上的明灯,为你照亮前方的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许前路依然坎坷,也许未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但一路上的风景,定会让您不虚此行。也许物质上你没能太富有,但精神上一定会得到满足,因为你收获了尊重和信赖。这就是成功之道,无关金钱、地位。
自强不息是一种内在精神体现,厚德载物则是一种外在的境界升华,唯有将二者内涵相结合,内外兼修,相互支撑,方能胜之。让我们继续发扬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生命不息,奋进不止,不付峥嵘岁月,谱写绚丽篇章。
李斌
安徽峰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02293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