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3

进则感染, 退则“弃疗”, 肺炎疫情下, 被围困的癌症患者应该如何自救?

2021/7/6






1
本就是癌症患者的一道“生死符”
未言生,先言死。回顾癌症患者致死原因的统计分析,肿瘤进展并非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自身的炎症及感染(包括病情进展引发及细菌、病毒、免疫性炎症等),在全部癌症死亡病例中占据了非常大比重。
预防炎症与感染,是癌症患者日常病情管理*重要的部分。但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恰巧击中了癌症患者的弱点。
(1)免疫力下降,癌症群体成为病毒疫情*易感人群
化疗、放疗、部分靶向治疗、甚至手术后的恢复期……这些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手段,统统都存在一定副作用(骨髓抑制*为典型),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一过性打击。
即便是未经上述治疗的癌症患者,由于癌细胞对人体的长期消耗,人体免疫系统同样会表现出受到抑制的状态。在临床上而言,患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常常低于正常值;或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低于正常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力低下。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肺部作为我国第1大癌症高发部位,同时因肺部血管、血液交换丰富,也是癌细胞*容易产生转移的器官之一。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炎症与肺部肿瘤共同进展,很容易造成疾病爆发式进展。
甚至连SARS期间“屡立奇功”的激素,在癌症患者面前也要三思而行。激素的作用在于稳定肺部功能,缓解因重症肺炎带来的相关症状。然而激素的副作用之一却是降低人体免疫力,炎症稳定了,癌细胞却大幅进展,激素的使用同样可能得不偿失。
(3)易感染易死亡,还得总往人堆里跑
所谓的“人艰不拆”,就是疫情肆虐中癌症患者的真实写照。作为易感染又易死亡的“特殊群体”,癌症患者本该安心呆在家里,等待疫情控制后再视情况外出。
然而癌症患者面临的却是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对于部分癌症进展期的患者而言,病情的变化很可能是以“周”为单位,甚至以“天”为单位。
这个时候,在家观察无疑是不现实的选择,唯有赴医院就诊才是控制病情的*一选择。于是,疫情爆发期间,大量患者聚集医院成了无法避免的矛盾问题。
(4)“癌烧”还是病毒感染?傻傻分不清楚
到目前为止,发烧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要的表征,也是疫情防控中分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手段。



“缺医少药”,癌症患者




当然,我们一一列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指责肿瘤医院和肿瘤科医生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有任何过错。相反,我们为全部奋战在疫情第1线和为肿瘤患者谋福利的医生们报以*大的敬意,你们辛苦了!
这些问题,仅仅是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实实在在的考虑到癌症患者们面临的问题,在疫情控制之余,给患者们带来更多的治疗保护。
3
癌症患者“自救”指南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对抗病毒,对癌症患者的医疗造成影响无可避免。
这一点我们充分理解。我们提出“自救”指南的第1点,就是代表癌症患者们向相关管理部门做出呼吁,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之后,适当对癌症患者这个特殊群体做出一定倾斜,避免癌症患者治疗处于长期无序的状态,保护癌症患者正常就医和治疗的权利。
除此以外,上文中患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引用国内癌症治疗专业专家,CSCO主席李进教授的观点[1],对大家进行解答。


(1)肿瘤患者*关心的问题:由于疫情影响,适当推迟治疗可行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受疫情防控影响,城际间的旅行受到限制,癌症患者的就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旅途中受病毒感染的风险。因此,建议*好就近诊疗,避免长途就医。
对于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若近期内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患者(也就是进展速度比较慢的患者)和经综合治疗处于恶性肿瘤缓解期的患者建议暂缓手术治疗。
对于近期进展较快的恶性肿瘤患者,应在整体详细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及手术风险后,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手术治疗。考虑到疫情防控影响,手术尽量选择在当地进行。
对于恶性肿瘤危重或恶性肿瘤严重并发症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患者免疫状态,排除接触病毒感染患者的前提下开展手术治疗,治疗期间建议加强传染病防护,特别要减少亲友探视,确认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对于拟行放化疗的患者,若身体状态正常则再次详细评估化疗风险后进行系统化疗,仍建议在驻地化疗,避免长途旅行。
对于年老体弱、多次化疗免疫状态欠佳的患者,建议推迟一段时间,或适度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和/或延长化疗周期。对于术后辅助化疗或肿瘤缓解期化疗患者,建议在确认不影响肿瘤预后的前提下适度延后化疗时间,特别是术后病理提示预后较好的患者。
另外,化疗强度要较以往适当降低,避免因化疗导致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的损害。因为近期医院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控制新冠肺炎,化疗的毒副反应的治疗有可能会因防控新冠病毒性肺炎的工作耽误。
也就是说,排除身体不可承受或不是急需治疗的情况,该做的治疗还是可以及时做,但需要考虑适当降低治疗剂量避免副作用,同时确认不接触病毒传染源。
Q
A
&






(3)如何分辨“癌烧”或是感染导致的发烧?如何妥善处理癌症患者发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状少见。约50%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而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癌性发热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发展慢,病程长。
二者之间的鉴别主要看肺部是否出现炎症(病毒性肺炎特有的表现)和核酸检测是否为新冠病毒阳性。通常还有新冠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接触史,这对早期鉴别诊断也很重要。
对于72小时内有发热的肿瘤患者建议前往当地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就诊排查,确诊为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应立即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因为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比较高,通常发生在起病后的一个月以内。有基础疾病和体质差的患者好的可能性很低。而肿瘤的治疗可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有数年时间。因此,应优先处理新冠病毒性肺炎,肿瘤疾病相关问题待隔离排除后可经肿瘤专科医生会诊后综合诊治。
对于明确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普通发热患者,建议综合医院感染科系统诊治,病情平稳后转入肿瘤专科进行抗肿瘤治疗。
对于明确由于肿瘤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后因免疫状态下降导致发热感染的患者,建议肿瘤专科联合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会诊后,由肿瘤科负责系统综合治疗。


参考资料:
<section !important;orphans:2;widows:2;background-color:#ffffff;font-variant-ligatures:normal;font-variant-caps:normal;-webkit-text-stroke-width:0px;"="" !important;max-width:1;box-sizing:border-box="" sans-serif;font-size:17px;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normal;word-spacing:0px;white-space:normal;-ms-word-wrap:break-word="" arial,="" yahei",="" "microsoft="" ui",="" yahei="" gb",="" sans="" "hiragino="" sc",="" "pingfang="" neue",="" helvetica="" style="font-family: Tahoma, Tahoma;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margin: 0px 8px;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letter-spacing: 0.54px;">[1] 医脉通肿瘤科 《李进教授:疫情当前,不要让癌症患者“雪上加霜”》 2020年2月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