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甲状腺疾病有哪些?
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表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减;一类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甲减:通俗地讲就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水平不够,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表现。下述身体上的变化应当引起注意:疲乏、易困倦和(或)软弱无力,怕冷(不能像周围人一样忍受寒冷),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或难以减重(即使控制饮食和运动),抑郁,便秘,月经紊乱和(或)不孕不育,关节或肌肉疼痛,毛发或指甲变薄、变脆,皮肤干燥、起皮。
甲亢:则是因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水平过多导致的。甲亢不如甲减常见,症状包括:体重下降,紧张、焦虑、易激惹、爱生气,心率很快(常常超过每分钟100次),眼球突出、凝视,手颤,肌肉无力,疲乏,脱发,大便次数增加,指甲生长较以前变快,皮肤薄而湿滑,怕热、爱出汗,月经紊乱。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腺体上长出的肿物,所以甲状腺结节有的时候也叫甲状腺肿物。
近10年来,全球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这也是甲状腺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的原因。目前国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14.7/10万,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居第七位,其中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为22.63/10万,为男性的3倍。幸运的是,甲状腺癌通常生长缓慢,整体预后非常好,而且手术效果比较好,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8.1%。
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约占全部病例的80%。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都可以通过手术成功好。甲状腺滤泡癌:10%~15%的甲状腺癌为滤泡型甲状腺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它的侵袭性稍强,而且经常侵犯血管,更容易扩散到远处的器官,如骨骼或肺部。甲状腺髓样癌:占全部甲状腺癌比例的2%~5%。在某些情况下是由基因突变引起,因此有遗传性。这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可能更具侵袭性,除非早期诊断,往往在发现时已经扩散到淋巴结、肺或肝脏。甲状腺未分化癌:*具侵袭性,恶性度*高,几乎对全部的治疗反应都不好。仅占全部甲状腺癌病例的1%。
*近,我国*新癌症报告在《国家癌症中心杂志》(JNCC)上发布,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6年,甲状腺癌发病率在16年中增长了20倍。
甲状腺癌在女性群体中直线上升,与2012年全国癌症流行病学统计数据相比,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由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

目前医学界已知的甲状腺癌高危因素,包括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接触史,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等。
在高危因素没有明显增多的情况下,确诊人数大幅上升可能与超声检查等现代诊断技术的广泛使用有关。
检查设备更先进了
医学技术飞速进步,检查设备精细度大幅提高。
现在彩超的正确性和敏感性远优于过去,即便是2~3毫米的小结节也能清晰检出,导致原来没发现的疾病如甲状腺结节(包括甲状腺癌)被发现。
甲状腺癌筛查普及
过去颈部不作为常规体检的筛查项目,现在甲状腺癌彩超普及了,筛出的病例相对就多了。
诊断技术提升让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不一定是坏事,早发现、早诊断有利于提高好率。即使查出甲状腺癌也不必过于担心,九成以上是可以好的。
对高风险人群来说,每年做1次颈部彩超即可。
哪些人容易患甲状腺癌?
虽然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但如果放任不管,仍它可以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据统计研究表明,全球甲状腺癌患者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加,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女性需要格外注意这种疾病。
根据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以下这四类人更易患甲状腺癌。
1.有激素紊乱的人
根据几年的临床研究,体内雌激素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甲状腺癌。这也是女性患甲状腺癌比例高于男性的原因。而且,女性是比较出现情绪波动,性情多变的。
熬夜、情绪不好、服用激素药物或服用雌激素补充剂不当的人会导致体内激素紊乱。特别是,熬夜往往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及时发现癌细胞,使得甲状腺癌更有可能晚些被发现。

2.经常暴露在辐射中的人
我们都知道辐射会致癌,甲状腺是除了性腺之外,对辐射*敏感的器官,很容易受到辐射损伤。WHO的统计数据显示,居住在核事故地区的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容易患甲状腺癌。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下会影响甲状腺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刺激甲状腺激素异常,*终导致癌症。

统计数据还显示,有许多青少年因过度暴露于辐射而患上甲状腺癌。另外,女性的甲状腺对辐射比男性更敏感,这也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此病的原因之一。
3.微量元素摄入过多或过少的人
碘是一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在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甲状腺产生负面影响。
碘过低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碘过多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同时增加甲状腺癌的风险。

4.患有甲状腺疾病但不治疗的人
如果患有与甲状腺有关的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但不治疗,此种条件下,甲状腺细胞长期受到损害,细胞得不到有效恢复,病变细胞不断分裂,甚至发生DNA突变,*终导致甲状腺癌。
除上述原因外,许多专家认为甲状腺癌的病因可能是家族遗传的。如果你的家人中有人患有甲状腺癌,要保持警惕,并定期进行检查。如果发现甲状腺肿瘤,应尽快开始治疗。
甲状腺癌有哪些信号?
甲状腺位于气管前方,和气管、食道、声带是邻居,因此呼吸、吞咽、声音的改变都可能与甲状腺有关。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甲状腺肿瘤中心主任乔纳森·罗素提醒,下面这4个症状可能是甲状腺发来的信号。

甲状腺癌*常见的症状是颈部底部附近出现肿块、结节或肿胀,但并不是全部肿块都意味着癌症。
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50%有某种类型的甲状腺结节,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癌性肿瘤。因此,检查肿块很重要,但有肿块也不必过于惊慌。
甲状腺肿瘤有时会压迫食道,导致吞咽困难。通常难以吞咽的多为固体食物,如面包、肉类,一般液体不受影响。

偶尔的声音变化通常不需要担心,但若声音毫无原因地变得非常嘶哑,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则应警惕是肿瘤影响了声带。
罕见情况下,肿瘤可能会大到压迫食道,导致呼吸急促或慢性咳嗽。
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有5%-17%的患者为恶性结节。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不必过分担忧。
如果非恶性且无压迫症状,未出现增长过快等情况,可先进行临床观察。
要注意,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与是否为甲状腺癌并无多大关系。
结节较小者可能为甲状腺微小癌,而结节较大者也可能为良性的巨大腺瘤。若发现短期内迅速增大的甲状腺实性肿瘤,则需要重视。

甲状腺癌真的是“好癌”吗?
由于甲状腺癌整体预后很好,生存率也比较高,对人体的风险和危害也比较低,所以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将甲状腺癌称为“好癌”。
甲状腺癌真的是“好癌”吗?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就是肿瘤大小不超过1厘米。此外,“好癌”还应该是低风险的甲状腺癌。
哪些是低风险的甲状腺癌呢?
肿瘤不超过1厘米,穿刺病理不是高危类型(比如乳头状癌)。
患者没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无青少年或童年时期射线暴露史。
甲状腺癌一切了之可取吗?
目前,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所以甲状腺癌的治疗一选手术。
然而,*近的研究表明,我们可能低估了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负面影响。
在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经常会出现吞咽或发声方面的不适。
一些患者也会受到持续性疲劳和不良心理的影响。
疲劳通常是由于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素水平异常导致的。心理方面的困扰,主要包括对癌症发作的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会在手术治疗后持续数年,而且高达48%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会产生这种恐惧,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对治疗及其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对检查结果的预期,会加剧担忧和焦虑心理。
因此,不少肿瘤专家认为,对于甲状腺癌,一般原则是手术切除,但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也会给出继续观察的建议,并不是一发现癌变就立马切除。
对于瘤体直径小于5毫米且不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以考虑暂时不手术,但要密切观察、积极监测。对于瘤体较大的乳头状癌,还是建议手术治疗。
对于甲状腺癌,在手术之前通过细针穿刺进行细胞学检测是确诊甲状腺癌的方法。很多患者担心穿刺会不会引起肿瘤破裂和转移,或者激惹到肿瘤,造成肿瘤生长更快。
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目前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观察,都没有发现细针穿刺会引起局部转移或者肿瘤加速生长的现象,所以不必害怕细针穿刺。术前细针穿刺可以更正确的诊断甲状腺癌,为患者制定更正确的治疗方案。
甲状腺出问题,很多时候是被免疫系统“连累”的,因此保护甲状腺的重点是保护免疫系统。

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精神压力过大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甲状腺,但可通过扰乱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免疫功能失调,破坏对自身抗原的“兼容性”,导致甲状腺被免疫系统攻击。
生活中,建议注意劳逸结合、使得充足睡眠、学会调适心情。

曾经,我国是全球碘缺乏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随着食盐加碘政策的施行,“大脖子病”、呆小症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也有人质疑“长期补碘可能造成碘过量”。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日常食物中获取的总碘量仍然不足,且国家已3次下调食用盐碘含量并推行“因地制宜”政策,大家不必担心碘过量问题。
除有特殊要求外,正常人*好食用加碘盐,且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
每隔一段时间对镜自查,有助及早发现甲状腺异常。
对着镜子,头部稍微后仰,露出颈部。
如发现结节、肿块,应尽早去医院排查。

此外,还应该远离放射线和定期体检
要尽量避免受到放射线物质的照射,特别是婴幼儿及儿童。放射线照射或者接触放射线物质是导致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定期体检很重要,建议增加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查。甲状腺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如果家人有甲状腺癌的病史,需多留意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甲状腺癌不可怕,只要进行正规的治疗,治疗结束后积极康复,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健康的生活。
5种甲状腺病变对应食谱请收好
甲减